6月13日10時,在洪興西路和秀洲大道交叉口,一臺直徑約20厘米的管道機器“小精靈”爬進了清淤后的市政地下污水管道,“這是公司專門采購的機器人,正在對這段管道進行體檢,你看,這管壁有一處破裂。”秀源集團投資發展部負責人仲旭春說。
普查建檔、機器人體檢,結合檢查報告實施分類修復……一項項措施精準對接各個關鍵點。截至目前,僅秀洲新區工業園區的日污水排放量已從去年修復前的2.5萬噸增加到3.1萬噸。“這意味著每天又有6000噸污水流入管網,所以秀清港的水質明顯提升。”王志榮說。
記者了解到,2013年、2014年,秀洲區分別完成主城區及中心鎮建成區區塊改造28個、46個,2015年已有42個完成招投標。通過分類型診治,今年1至4月,王店、新塍、王江涇三鎮鎮區生活污水收集量同比分別增長59%、119%、60%。
此外,秀洲區針對過去雨污管網工程的監管盲點,要求新建非工業類項目將雨污管線融入方案評審、管網實測、竣工備案等7個階段,實行質量評估報告制度等,并建立區住建、環保等多部門協同推進機制。據悉,2013年以來,審批、驗收的非工業類項目實現了控新全覆蓋,在對25個新建項目的雨污分流實測評估中,發現并整改問題113處。
數據顯示,秀洲區今年的日污水排放量比2013年增加2萬噸,8個市控斷面中有2個的水質同比均提高1個類別。
值得一提的是,秀洲在治舊控新中建立的檔案為地理信息系統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持,實現了地下污水管網運行情況“可視化”。接下來,區有關部門將積極探索污水管網數據檔案、健康體檢、長效運維等管理模式,為全區污水管網建好“健康檔案”。